重塑城市公共空间,让我们与更美相遇

来源:新华日报 2019-11-29 14:48:34

不知不觉中,人们发现,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美了。面对不断生长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城市这个“容器”,正在通过重塑公共空间,更新人与城市、文化的连接方式,构建当代公共生活新形态。城市公共空间,已然成为城市人的“第二客厅”。

正在被重塑的

城市公共空间

除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等代表城市文化高度的公共文化空间,如今,如同哆啦A梦“口袋”版复合式、一站式文化空间正在不断涌现。

90后自由撰稿人林静,五年前去了一次韩国,当地遍布街巷、小而美的咖啡馆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南京有这么棒的空间,让我可以愉快地玩耍一整天,就好了!”

她的愿望很快实现了,而且是加倍的。她发现,这几年,南京的商业综合体越开越多,也越来越有文化,逛起来越来越有趣了。德基开了美术馆,金鹰开了书店,华采专门打造亲子微剧场,几乎所有综合体都有迷你“唱吧”……“现在的商家都懂得怎样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去吸引人流。独特的文化空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最能吸引年轻群体的。一对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去逛华采,其实未必去买什么东西,他们更看重的是在这个空间里的体验,以及在体验过程中的亲子关系。”林静说。

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很多文化空间和商业体是“混搭”的。位于鼓楼羲和广场的奇点书集,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综合体。这家被称为书店的“书店”,可以看书、购书、喝咖啡自不必说,居然还卖衣服,同时还是个艺术画廊。

“羲和广场里面本身有写字楼,有住宅,有商业,人群相对比较高端,怎样提升这个空间的整体品位?调研之后,我们决定拿出1800平方米,做一个集合式书店,让文化起到灵魂的作用。”奇点书集的老板对记者说,开业的时候,书店把南京艺术家赵清设计的60幅海报拿来试水,以1000元一幅的价格出售,没想到一下子卖出了20多幅。

“古巷里的一口井,一棵大树,构成了人们生活的记忆共同体,也许以后就可以设计成一家小的美术馆、一间旧时光书店,形成人们新的记忆点。”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南京设计师陈卫新更重视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的传递。过去的大板巷71号,是一座民国两进两层民居。在陈卫新的手中,它摇身一变成了时光百货,专门用来展陈销售那些充满了生命记忆的老式收音机、桌子等旧物。“当这些个体性的记忆,同时出现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个强大的集体记忆,让我们跟城市、对生命产生另外一种联想。” 大板巷75号,被改造成了一间“零距离”的美术馆。虽然面积只有几十个平方米,却可以看到一线书画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就在路边,一脚就能跨进来,寓意生活离艺术只有一步之遥。”

陈卫新说,不单在南京,近年来,车间、厂房变身创意产业园,旧民居、旧街巷“蝶变”为城市中心的文化街区,在全国不少城市都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他看来,新的房子、新的地几乎都用完了,让老的街区沉淀历史,营造出新的文化空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走向。

走进公共空间

重构现代社交

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一方面越来越“宅”,希望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另一方面,又渴望交流、互动、共鸣。城市里的许多公共空间,正在助力现代社交的重构。

在南京江宁白茅山下,坐落着一座“妮可的院子”,是远近颇有名气的“朋友们的客厅”。半年前,60后媒体人杨琳在白茅山附近租下四间农房,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它改造成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憩居地。在设计时,她特地保留了将近70平方米的客厅作为和好友相聚的空间。没想到朋友带朋友,“妮可的院子”名气越来越大,甚至一些人驱车数十公里赶去喝一杯咖啡。原本是自己和旧识的一方天地,却在无形的分享中渐渐变成联结、服务更多人的文化空间。杨琳认为这段历程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蕴:“在心怀尊重、遵守文明的前提下,大家来这里可以尽情放松,享受社交原本的‘交心’乐趣。”

“漫步于金融城,穿梭在青奥村广场,这时迎面走来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们却能相视一笑,甚至打声招呼,我觉得这就是发生在公共空间里的虽然普通却很有意味的神奇瞬间。”今年初搬到南京河西的80后美术教师高迪说,他搬家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加亲近河西文化核心区数量众多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里的社交,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对于久居“钢筋水泥”中的现代人而言,它无疑提供了扩大人际交往、和睦邻里关系的好机会。家住苏州南门的林萧宇,戏称自己母亲去社区广场“上了瘾”,母亲则反驳说,每天带着孙子去那里和其他老人一起说说话、学学广场舞,心里才舒坦。林萧宇感慨说,“五年前熟识的朋友,现在仍然来往的不过一两个。作为职场人,我们尚有可能在工作中认识、结交新的朋友,但对于居留在家中的老人而言,可供他们选择的社交场景太少了,公共空间的出现,其实是满足了他们交流的欲望,让情感需求有了新寄托。”

家住宜兴云昌社区的肖放老先生今年72岁,酷爱书画。他说,很想有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水墨,以画会友,然而进美术馆的门槛太高了,一直以来只能望洋兴叹。不过,让肖老高兴的是,最近自己的十多幅书画作品就要在社区书屋里展出了。书屋负责人宣至旦说,社区书屋就是社区的一个小微艺术空间,老百姓在这里能交流、互动,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这个空间的主角。

“去喝杯咖啡聊聊?”这是如今很多职场人的口头禅。31岁的徐温雯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她是干练的金融行业从业者,也是一位自媒体创业者。她笑称自己常带客户去咖啡馆这样的公共空间,但喝的不是咖啡,而是生意。以前谈项目签合同,作为公司代表,她都是在谈判室正襟危坐;现在,她更习惯来到一个公共空间,捧一杯咖啡,在融洽的氛围中和客户把生意谈了。“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我们所谈的不限于生意,还有生活,常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空间中,客户的身份模糊了,朋友的情感增加了,生意自然也就更容易谈成。”徐温雯说。

公共空间

城市的精神涵养地

新型城市公共空间,正在重新打开它们与人、城市、文化的连接方式,成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重要精神涵养地。

“搬家前,70岁的老妈最舍不得的就是汉中门广场。她说看得见秦淮河,摸得着城墙,才是南京。可搬到她口中的‘乡下地方’没几天,老太太就移情别恋了,有外地朋友过来,带他们沿着滨江风光带走一走,看一看,是老太太最感到自豪的事。”董柳在朋友圈里讲述了从主城搬到河西新城的故事。

“滨江的绿地,如果放到别的地方,那也就是一般的好而已,但是它放到了长江旁,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在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邵润青看来,人在江边走,不仅是和自然风光对话,也是和几千年的长江对话,它成功地打开了南京人和长江的对话关系。

南京古城是在秦淮河的下游逐渐繁华、兴盛直至发展成现在的模样,所以一直以来,老南京人和秦淮河很近,和长江的关系并不密切,最多是坐个轮渡过个大桥。但现在,“变大”的南京要拥抱大江大河,通过滨江风光带这个公共空间的构建,南京人一下子觉得,自己也是住在长江边的。长江成为南京人的又一个“精神坐标”。

“城市空间承载了三个属性,除了它的功能,也就是社会经济属性外,它还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判断一个空间是不是好,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在这三个方面同时触动你。”邵润青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上可谓不遗余力——

“荷叶水滴”造型的江苏大剧院,呼应了江苏的“水”文化,剧院把世界顶尖演出引入南京,用艺术涵养城市。刚刚结束的5个半小时“歌剧马拉松”《帕西法尔》,可谓一场奇妙的音乐之旅。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著名设计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被称为“苏而新,中而新”,将苏州园林、现代建筑元素和光影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江阴有条“网红绿道”,以全钢结构架空步道、桥梁,串珠成链,将城市生态风光和历史人文景点串联起来,并在绿道上开辟了24小时阅读空间,成了真正的城市客厅。

“空间的打造并不是政府一厢情愿,为什么有的空间做出来之后门可罗雀,有的却成了流量之地? 我们的空中绿道,可贵之处在于连接了城市的地理空间,更连接起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江阴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周晓红认为,每一个城市应该挖掘自己不同的形象、气质和特点,用精神赋能城市的公共空间,涵养一座城的人。

有人说,世间最有故事的地方,不在路上,在桥上。不管是路上,还是桥上,其实都是物理概念上的“公共空间”。人群在公共空间里相遇,碰撞出的那些动人故事,往往是一类人,一座城,一个时代的最真实的当代图景。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重塑城市公共空间,让我们与更美相遇
来源:新华日报2019-11-29 14:48:34
不知不觉中,人们发现,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美了。面对不断生长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城市这个“容器”,正在通过重塑公共空间,更新人与城市、文化的连接方式,构建当代公共生活新形态。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