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者说|李学锋:城镇化的下半场充满挑战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18-12-17 14:48:52

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他们的人生与改革开放40年风云起伏牢牢绑定。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网地产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者说】听见证者讲述40年波澜壮阔,共同奋进新时代。点击进入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者说|李学锋:城镇化的下半场充满挑战-中国网地产

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也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成就,1978年-2017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8.1亿人,一大批新型城市崛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群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四十年里,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也创造了中国城市的奇迹,可谓中国城市化与改革开放同步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道路。在接受中国网地产专访时,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李学锋认为:“工业化拉动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了伟大经济发展奇迹,同时推动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

波澜壮阔的40年时间里,城市发展是经济奇迹的引擎和动力。数据显示,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2%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15%,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7年,中国有14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万亿元,其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中达到28.6%。

在前四十年的历史长河中,少数城市的少数区域,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高隆起,摩天大楼,撑起现代化大都市美丽的天际线。毫不夸张,城市化的确是社会层面的地壳运动。

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下,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便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在40多年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的地位、比重,以及影响,我们无法抹杀。“很多时候,我们将房地产投资,作为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手段”,李学锋认为,城市需要房子、人需要房子,办公需要商业地产、工厂需要工业地产,没有房地产,就没有城市现在的变化。

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的房地产,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处境非常微妙。即便如此,规律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耐力,和千岩万壑挡不住、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决心”。

背后的逻辑依旧是,城市需要房子、人需要房子,房子是城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半场的城镇化给房地产带来的机遇是,“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将新区交给房企来建立新城。未来,房地产商的综合能力将会更强,他们不仅要拿地建房、借钱、卖房,还要有很强的运营能力”,李学锋认为。

比如特色小镇。在李学锋看来,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地方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尽管国家明令禁止房地产化的特色小镇,与之对应的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特色小镇的房地产不能谋取短期利益,房企应该从开发商转变为特色小镇的运营商。“过去拿地、建房、卖房三部曲,慢节奏的小开发商,将会被兼并,退出历史舞台”。

在政策的催生下,特色小镇开展地如火如荼,一些乱象也纷纷浮出水面。如李学锋所言:很多小镇千篇一律、传统粗放式、被政策催熟、不完全城镇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享受特色小镇的红利:好拿地,有资金,对特色小镇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除非是依托自然资源以旅游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大多数产业的小镇,由于持续投入较大,产业培育周期很长,自身并不能很快的形成造血功能。李学锋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政策起宏观调控和适度引导的作用。不能人为地去催生特色小镇的热潮。不要能人为地造特色小镇。如果小镇没有特色,项目不具有吸引力,可能三五年之后便会沦为半拉子工程”。

事实上,城镇化下半场的红利,不是所有房企都有份,也并不是所有房企愿意去享受。“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下半场对房企的运营要求高,涉及到大量运营人才的短缺,产业涉及到文化、旅游、养老,需要企业自建运营部门,或者是收购文化企业,以及旅游企业成为大势所趋”。李学锋说。

城镇化的上半场是前40年,是物质文明的载体,是一个追求GDP的城镇化,下半场则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李学锋看来“城镇化的下半场充满了挑战”。

尽管拥有媲美经济增长的城市化速度,但当前城市化存在一个问题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存在不能忽视的缺口。

常年外出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常常被统计为常住城镇人口,却没有获得城镇户口,也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因此,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形成一个缺口。据2017年的数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2.4%。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李学锋认同是应该放开户籍限制,但是关键要看如何改革,“户籍若跟农村土地承包权、户籍、股权联系起来,会陷入困难境地。必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相向而行,将集体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与人口登记制度相剥离,并加快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建立中国特色新型人口登记制度。”

他认为,在现有户籍制度上,不要过分关注户籍人口城镇化。因为,在县域里,户籍制度已经不是困难,该放的已经放了,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户籍很难放开。对县域里的人而言,“如果放弃农村户籍意味着放弃承包权和财产权、以及宅地基使用权,他们没有将户籍迁入城镇的意愿”,李学锋如是说。

随着城市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九大正式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宏观国策层面,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协调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实际上,2015年以来,十九大之前,我国已初步实现了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由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比如种粮补贴等各种补贴是普惠制的,比如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美丽乡村中的典型示范,李学锋认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打风吹去。处在历史长河中的城镇化之路,用这句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该退的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得广厦与民安”,用这句作为李学锋的内心独白,也很贴切,归根结底心之所向:天下寒士俱欢颜。

以下为中国网地产与李学锋先生的对话节选:

中国网地产: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跟乡村发展分化在加剧,有些观点说原因是城市没有反哺乡村?

李学锋:近年来,城市一直在反哺农村。只不过反哺的力度,农村能不能切实地感受到。2006年,政策层面开始新农村建设,这个阶段国家财政体系对于农村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在2006年之前,城乡工农产品的减刀差,农业税和粮食征缴制度等,意味着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在输血城市。但从2003年之后,尤其2005年以后,农业税免了,国家对农业发展力度一年比一年大。

2015年以来,十九大之前,我国已初步实现了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由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比如说种粮补贴等各种补贴是普惠制的,比如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美丽乡村中的典型示范。在很多地方,农民的房子比城里人住的都好。

中国网地产:目前的“予”存在什么问题?

李学锋:目前的“ 予”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个“予”的力度还不够。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乡村都是给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输血”。1949年到现在将近70年时间,城市仅仅反哺十几年,历史欠下的债没那么快还清。所以尽管国家下了很多工夫,投入资金也不少,但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短缺、人居环境差等等这些现象,还没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第二个,反哺农业上,各路资金没有形成合力,每个部门都有支农资金,各路资金没有形成合力。比如科技局有8万,农业局有3万,8万干一件事,3万干一个件事,结果都撒胡椒面了,收效甚微。

第三个,思想观念问题。强调工业反哺农业,是叫反哺,但不是对农村的“施舍”。十九大提出工农互促概念,国家本就应该给农村更多的支持,因为过去做过很大贡献。划生态红线,搞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是为了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不让干工业,这就扼杀了农民其他的机会。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林地、耕地被限制用途了,这对农民来说是权益的一种损失。

中国网地产:县域经济发展其实承接城乡关系,你现在看到的问题在哪?

李学锋:第一个判断,从中国人口流动趋势上看,中国人口继续向东,继续向南,这个趋势不会改变。每个县城都能快速发展,不可能。未来大城市受到抑制以后,它们周边的中小城市,会获得黄金发展期。对广大中西部地区,除了少数产业基础比较好,人口比较多,区位比较优良的地方以外,相当一部分县城可能发展空间都比较有限。

第二个判断,现在进入了由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之后,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具有竞争力。很多城市可能要摒弃传统的竞争力理念,不要动不动把自己卷入所谓国际化浪潮中去。怎么摒弃?就是建特色城市,发展地方性产业,这个产业能满足本地老百姓生活和就业。特色城市前提是特色产业,特色产业不一定有多大规模,不一定有多高的利润,但是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根基。

不要简单地以利润率高低,税收多少,以竞争力强弱看待一个产业,而是去建特色城市,发展地方性特色产业。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地方是尽其所能要把地方性产业做成主导产业,有的地方特色产业也没有保护,竞争性产业也没被扶持起来,原有产业的生态链也给破坏掉。

中国网地产:改革开放四十年,如何看待房地产在其中的地位?

李学锋:从宏观经济角度而言,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重、影响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将房地产作为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当然,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房地产的地位就比较微妙了。

一方面,它发挥了货币蓄水池的作用,如果往蓄水池里大量注水,那将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如果蓄水池决堤,将会引起系统性风险。因为,房地产危局可能会引起金融风险。所以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

中国网地产:您怎么看现在的房地产调控?

李学锋:客观地去看这个问题。第一个方面,行政手段简单直接有限,客观上会让房价下来。但问题是,人的心理是逆反的,你不让我买,那它肯定值钱,就越想买。它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房地产是个好投资机会。

第二个方面,今年以来,不光小房企,很多大房企融资也很困难。政策短期内,是不能放开的,如果实在扛不过去了,只能是断臂求生:卖资产、卖地、卖项目。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降房价。国家不能也不敢再放,再放堰塞湖就要决堤了。这不仅仅是国内金融的问题,也是国际联动的问题。

中国网地产:会不会对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李学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冷却、维稳,有利于整个经济安全,有利于整个经济朝着可持续的、高质量的方向去发展,有利于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当然,地可能会卖的价格低一点,卖地的速度会慢一点,对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城市而言,政府收入会有影响。但如果城市还想要用这种收入去支撑城市发展,我认为也是饮鸩止渴。

中国网地产:最后,请你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李学锋:40年的改革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要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者说|李学锋:城镇化的下半场充满挑战
来源:中国网地产2018-12-17 14:48:52
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地产亦浮沉四十光阴。四十年里,在我国经济发展之中,房地产起着支柱产业的主导作用,多次拉动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